设计高层框架结构时,如今面临规范要求更为严格的情况,计算过程变得复杂且精细,如何运用PKPM软件高效进行系数控制,成为关注焦点而为工程师们所关注。 。
软件参数设置基础
PKPM软件里,振型组合数的设定,会直接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甘肃有个医院项目,最开始设定成9振型,结果致使局部剪力计算出现偏差,偏差幅度达到了18%,之后调整为15振型,此后数据回归到合理范围,设计人员要结合楼层数量以及结构规则性,在软件默认值的基础之上做3 - 5次试算调整。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是设定最大地震力方向时所需参考的依据。上海中心大厦项目,通过输入112.5度方向角,让结构抗侧力体系计算能更契合实际风洞试验数据。建议同时兼顾X、Y两个主轴方向以及45度斜向这些方向,对地震作用进行组合。
周期控制要点
结构基本周期取值,应参照实测所得的同类建筑相应数据,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通过对比36个超高层样本,把周期从初设的5.2秒调整至4.7秒,有效降低地震作用计算值达12%,设计的时候,可先用经验公式T=0.25+0.53×10 -3H2/B进行初步的估算。
填充墙影响是周期折减系数需重点考虑的,某高校教学楼项目没考虑0.8的折减系数,进而致使位移角计算小了26%,框架结构一般取0.6至0.8,具体是依据墙体材料以及布置密度来确定的,且计算书里要明确讲清取值依据。
刚度比控制方法
刚度比控制需贯穿设计整个过程,南京有一商业综合体于初步设计阶段时发觉下层刚度比是0.45,借助增加剪力墙厚度让比值达成规范所要求的0.55,提议在施工图阶段依旧要对这项指标进行复核,以防因构件尺寸调整致使刚度产生变化。
转换层刚度比,是需要特别予以关注重视的,成都有某幢带有转换层的住宅,借助把这个转换层的上与下等效刚度比控制调节在1.12 ,达成了满足高规所规定要求的目的,就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可以运用PKPM的“层刚度比”输出这一功能作用,针对薄弱层这一特定情形,自动去放大增强地震内力 。
位移角限值把握
多工况验证对于层间位移角控制而言是必要的。广州有一超限高层在进行了7次调整之后,把风荷载当中的位移角从1/520优化变化至1/650。除了常规地震工况以外,规定水平力之下的位移角也是需要进行验算的,能够保证结构在偶然荷载之下依然具备充足的刚度。
为计算位移比,应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某呈L形平面的建筑,通过把质量偶然偏心值设定为5%,察觉到边缘构件位移超出限值,便及时增添抗震墙,建议同时输出考虑偏心与不考虑偏心的两组数据,选取最不利结果当作设计依据。
内力调整策略
要严格执行框架柱内力调整的强柱弱梁原则,某8度区教学楼把底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设为1.5,以此确保塑性铰出现在梁端,设计时要注意软件已自动执行的部分调整要求,防止因重复放大致使配筋过量。
剪力调整,必须区分关键构件,北京有一处重点设防类建筑让重要竖向构件的剪力增大至原来的1.9倍,普通构件只增大到1.2倍,利用PKPM的“特殊构件定义”功能能够针对不同部位设置差异化的调整系数。
结构整体把控
周期性质量检查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就拿某政府办公楼项目来说,它是每隔5层就开展一次整体参数的复核工作,结果检测到第三标准层的刚重比快要接近临界值了,于是赶紧对柱截面作出调整,并且还建议构建起计算过程控制表,以此来记录各个阶段关键系数的变化轨迹。
多个软件相互对比验证是能够非常有效地发觉问题的。上海有一个超高层项目,它同时运用PKPM以及ETABS来计算,结果察觉到局部楼层的剪重比存在着8%的差异,经过仔细排查之后明确是因为阻尼比设置不一样所造成的。但凡重要工程是应当采用两种各不相同的计算模型去进行交叉验证的。
有哪些是各位工程师于实际项目里最常碰到的PKPM系数控制方面的难题呢,欢迎分享您针对这些难题的处理经验,要是认为本文具备帮助作用请进行点赞给予支持。